中國物理學會決定舉辦中學生物理競賽的過程
暨第一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
中國物理學會有重視教學和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傳統,20世紀30年代就設有教學委員會。1978年在廬山舉行撥亂反正的中國物理學會年會上,就討論過舉辦物理競賽事宜。1979年全國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舉行了物理競賽。1983年中國物理學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提出在全國舉行物理競賽的倡議,1983年11月13日舉行預備會議討論有關競賽的指導思想、目的、組織辦法等一系列問題。1984年1月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會正式任命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委員會正副主任,并通過“舉辦第一屆中學生物理競賽的計劃”(征求意見稿)。隨之即開始有關物理競賽的活動。2月在中國物理學會全國普及工作會議上醞釀和布置有關競賽的具體事項,4月召開第一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了舉辦競賽的計劃,對指導思想、命題原則、組織領導以及具體辦法均做了具體的闡述與規定。這保證了我國物理競賽健康地發展。開始時中學生物理競賽是由普及工作委員會和教學研究委員會共同主持的活動,后因普及工作委員會其他活動較多而改為由教學研究委員會主持。
第一屆競賽于1984年11月18日開始,1985年2月26日至3月2日在北京舉行決賽。中國科協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周培源教授和副理事長周光召教授以及副秘書長兼教學研究委員會主任、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沈克琦教授出席頒獎會,并就物理競賽活動發表了有指導意義的講話。周培源主席還建議每年舉行一次,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輪流承辦。1985年8月10日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會通過《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暫行辦法》,決定每年舉行一次,使競賽的進行進一步規范化。通過時原擬稱為章程,在討論時理事長錢三強教授提出,先叫“暫行辦法”,經過實踐取得經驗并進一步修改后再名為章程。經過七屆競賽的實踐,1991年2月通過《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章程》和《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內容提要》。以后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又對章程和內容提要進行過幾次修訂。
競賽概況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是由中國科協主管,由中國物理學會主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下同)高中學生自愿參加的課外學科競賽活動。這項活動得到國家教育部的同意和支持。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的目的、指導思想和遵循的原則、競賽程序和組織機構,詳見“競賽章程”欄目。競賽內容詳見“重要文件”欄目。
競賽分為預賽、復賽和決賽。預賽由全國競賽委員會統一命題,采取筆試的形式,凡是在校的對物理有興趣,學有余力的高中學生,經學校同意后都可以報名參加。在預賽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由市、縣推薦,可以參加復賽。復賽包括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理論部分由全國競賽委員會統一命題,實驗部分由各省競賽委員會命題。根據預賽和復賽的成績,由省物理競賽委員會評賽區獎。根據復賽理論和實驗的總成績,由省競賽委員會推薦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決賽。決賽包括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由全國競賽委員會命題和評決賽獎。
預賽的內容是面向對物理有興趣且學有余力自愿參加物理競賽的廣大全國高中學生。預賽試題的深淺雖然大部分相當于高考稍難或難題的水平,但有其基本特色,即著重考查考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水平。正是期望首先通過參加預賽激發和促進全國廣大高中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和熱愛,促進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從2001年開始,國家教育部確定了五項學科競賽與高校招收保送生制度的關系,即復賽中獲得賽區(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等獎的學生,具有高校招生中“保送生”的資格。
從1985年開始,中國物理學會決定,從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成績優秀者中,選出我國準備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的集訓隊,再經過進一步的考核,最后選出參賽學生。
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開始于1984年,每年舉行一次,歷屆競賽的基本情況見“活動報道”和“獲獎名單”欄目。
相關部分機構
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下設全國五項學科競賽管理委員會。省科協會同省級學會下設省級五項學科競賽管理委員會。
主辦單位是中國物理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下設對競賽進行具體領導和組織實施的單位是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委員會及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下設命題組和競賽辦公室。各省物理學會下設省物理競賽委員會(受全國競賽常務委員會指導)。每屆承辦決賽的省成立決賽組織委員會(受全國競賽常務委員會指導)。